第三章也被称为“荆棘篇”,摩西在神的山就是“何烈山”(意为干,荒芜),遇见神在荆棘里的火焰中向他显现。何烈山也就是西乃山。
神为什么在荆棘的火焰中向摩西显现,我们要从第二章的末尾连起来看,“神听见他们的哀声,就记念他与 亚伯拉罕 、 以撒 、 雅各 所立的约。 神看顾 以色列 人,也知道他们的 苦情 。”(出埃及记 2:24-25 )
大家一定还记得神与亚伯拉罕立约时奇特的一幕:神说:「你为我取一只三年的母牛,一只三年的母山羊,一只三年的公绵羊,一只斑鸠,一只雏鸽。」 亚伯兰 就取了这些来,每样劈开,分成两半,一半对着一半地摆列,只有鸟没有劈开。日头正落的时候, 亚伯兰 沉沉地睡了;忽然有惊人的大黑暗落在他身上。 耶和华对 亚伯兰 说:「你要的确知道,你的后裔必寄居别人的地,又服事那地的人;那地的人要苦待他们四百年。 并且他们所要服事的那国,我要惩罚,后来他们必带着许多财物从那里出来。 但你要享大寿数,平平安安地归到你列祖那里,被人埋葬。 到了第四代,他们必回到此地,因为 亚摩利 人的罪孽还没有满盈。」 日落天黑,不料有冒烟的炉并烧着的火把从那些肉块中经过。”创世记 15:9-10, 12-17
我们在学习这段经文的时候特别有如下的解释:“神与亚伯兰立约,因为神应许要将迦南赐给亚伯兰为产业。古时双方立约时,将动物切成两半,分开对立,然后当事人双方都从中间走过,以应许他们必履行此约(耶卅四18~19);此项礼仪暗示立约者若不守约,将会如此被分尸。这个立约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亚伯兰沉沉睡去,并没有从祭牲中间走过,不料有冒烟的炉,并烧着的火把,从那些肉块中经过。
真相是天父使亚伯兰沉睡,然后由耶稣代替亚伯兰,与天父立约。耶稣是世界的光,以燃烧的火把为象征,天父则以冒烟的炉为象征,于是“冒烟的炉并烧着的火把从那些肉块中经过”(创15:17) 神与子就这样立了约,耶稣是以完全人的身份代表亚伯兰与天父立约。”
在亚伯拉罕立约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当时神就以火的形象出现与亚伯拉罕立约,而出埃及记的第三章这里神再一次以火的形象出现,一方面是提醒摩西祂必守亚伯拉罕之约为永约。另一方面,“因为我们的 神乃是烈火。”(希伯来书 12:29 ),祂要烧尽一切的不义。但稀奇的是荆棘在火焰中却不被烧灭。荆棘是先祖犯罪,地球受咒诅之后的产物,荆棘的名字在撒母耳下23:6节中大卫用来指“匪类”(原文是“彼列之子”,彼列意为“无益的,无价值的”,是魔鬼撒旦的别名,是与基督相背反的(林后6:15)。),而这荆棘指的正是悖逆无用的以色列民。他们无用且悖逆,神就在埃及地使他们受煎熬试炼,但神在这里给摩西看到的是荆棘在火焰中却安然无恙。表明虽然以色列人受埃及人苦待,神依然用爱托住他们,使他们日渐壮大。四百年时候到了,神要拯救以色列民,祂听到了他们的呼求,祂是永远信实的神!这荆棘在火焰中的景象实在是奇特,神的爱使祂自己虽为烈火,却不烧毁无用的百姓。祂反要来藉着摩西这衷心的中保拯救他们,与他们坚立永约!
第三章神呼召摩西的时候,摩西问神的名字,“神对 摩西 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 以色列 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
(出埃及记 3:14 )希伯来文“耶和华”的意思就是自有永有。英文翻译成“I AM WHO I AM”,意即“我是我就是”。
在圣经中不同的阶段,神的称谓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先祖时期,神启示自己是“全能的神”,英文是“God Almighty”,创世纪17:1“亚伯兰 年九十九岁的时候,耶和华向他显现,对他说:‘我是全能的 神。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
而在律法时代,神特别在出埃及记本章向摩西和以色列民启示自己是“自有永有”,这是神特别启示祂和以色列民的关系,讲到祂的信实存到永远,坚立与他们的永约。
在教会时代,神启示祂自己是我们的天父,我们是祂的儿女。这是耶稣基督的救恩所成就的。
在将来的千禧年时代,神要被称为“至高者”,「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但四17、25、32),耶稣也是「世上君王元首」(启一5)。
诗篇91篇中涵盖了神在不同世代的名字,“住在至高者隐密处的, 必住在全能者的荫下。 我要论到耶和华说: 他是我的避难所,是我的山寨, 是我的 神,是我所倚靠的。”诗篇 91:1-2 ,有意思的是这里提到了全能者、耶和华、至高者,唯独没有“天父”,可见天父是特别在基督里赐给我们神的儿女的称谓。我们与神真是何等亲近的关系啊,昨天和思文及姐妹们探讨“自信”的问题,我们不是信自己,是信神,神的儿女是如何地被神深深地爱着,全天下,全宇宙的创造者称我们为祂的儿子,祂要做我们的父亲,我们该如何腰板挺直,也要如何谦卑感恩呢😊
第三章的后半部分,神向摩西预言将要发生的情形,预言法老的心硬,神将要施行神迹,并应许以色列人将荣耀出埃及,得到埃及地的财物作为他们做苦役的工价。同时也为以色列人走旷野路的所需和建造会幕打造的金银铜器作预备。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