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第五章讲到耶稣基督是按照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作者还有很多的道理要告诉犹太信徒,但是他们都听不懂,因为他们还像“小孩子”一样。因此,作者在这里插入了一章劝勉的话。

1节– 3节

作者指出这些希伯来信徒的认识都是局限在基督道理的开端,圣灵借作者保罗之笔催促他们要离开这样的开端。因为主为他们所成就的救恩远远高过这些,主救他们所达到的地位也是远远高过他们的现状的。他们的状态是刚刚从犹太教出来,而犹太教是属地的,其中的祝福和应许都是属地的。其应许之地是巴勒斯坦,将来主再来也要在那里作王,全世界都要来敬拜他。但是如今蒙着耶稣基督的拯救,这些希伯来信徒的地位不再是属地的了,乃是属天的了。可是,他们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于耶稣基督的身位和救恩的理解也远没有进到这个层次。因此,作者在希伯来书中才要反反复复地强调耶稣基督身位和工作的荣美,远远大过天使、远远超过摩西、远远超过约书亚、远远超过亚伦。

“完全的地步”英文翻成“let us press on to maturity” (NASB),意思是说竭力进到成熟的地步,并没有讲到完全,因为现在他们还不成熟。

“基督道理的开端” 指的就是后面所列举的这些“懊悔死行、信靠神、各样洗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这些都是道理的根基,无需再立。“懊悔死行”指的是施洗约翰的洗, “信靠神”从旧约时犹太人就已经信靠神了, “按手之礼”是犹太教的仪文礼节, “死人复活”和“永远的审判”这些都是犹太人本就知道的(撒都该人不相信死人复活,但法利赛人相信)。一个犹太人即使不完全信主,他也是有这些知识和概念的,对他们来说并不高深,因此叫做根基。这里并没有提到有关耶稣基督为我们成就的救恩的道理。这里的根基指的是耶稣基督来到世上为我们成就十字架的救恩之前的那些道理,包括旧约中历史历代的圣徒教导的道理、众先知的话、施洗约翰的教训,甚至包括主来到地上之后,上十字架之前对门徒所说的话。主耶稣在地上的时候也跟门徒说过,主有好多事要讲给门徒听,但门徒不能明白,将来却要明白。因为在主上十架之前,门徒还没有圣灵内住,没有赦罪的平安,良心还没有得洗清洁,没有脱离自己的死行,自然也无法理解有关救恩更高更完全的道理,诸如主升天后启示保留的有关信徒与主同钉死同复活,信徒如今属天的地位,以及基督做大祭司在天上的工作等等。但如今救恩已经成就,保惠师已经赐下,因此作者敦促他们离开这些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

“神若许我们,我们必如此行” 这些道理的开端和根基并不是不要了,神若许我们,我们必如此行。只是我们要离开这个开端,竭力长进成熟。

4节– 8节

“蒙了光照”指的不是已经重生得救的人,“与圣灵有分”也不是指已经受了圣灵的印记的人。蒙光照“enlightened”和得生命是完全不同的。联系7、8两节的比喻就会更加清晰,一个是“生长菜蔬”,一个是“长荆棘和蒺藜”,很明显两种人的种子是不同的,也就是生命的源头是不同的。就好像主耶稣撒种的比喻(马太福音13:3-8,18-23), 当福音的种子撒到一个人的里面,当下他可能欢喜领受,但过后却被世上的思虑、钱财迷惑了,或者被飞鸟就是那恶者叼走了。以至于他们的种子没有办法发芽结实,这里说的就是这些人。他们可能来过教会,也听过福音,甚至以这些道理为乐,更亲身尝过天恩的滋味就是经历过神的带领,但是最终他们却还是选择了不信。

“来世权能”耶稣基督来到地上,在地上赶鬼的时候,特别的说到“神的国就在你们中间”。一方面是说到神的国的王(主自己)已经在你们中间,另一方面所指的就是这里提到的“来世的权能”已经在你们中间。当耶稣基督第二次降临的时候,他要真正的捆绑一切的魔鬼,坚立王权,这就是将来要来到的权能。当耶稣基督取了谦卑的样式来到地上时,他已经向人们行了许多的神迹了,那时这来世的权能就已经在地上了。在初期的教会中,这些神迹是很多的,彼得这些使徒们甚至可以行死人复活的神迹,所以当时的人是“觉悟来世权能的人”。对于现今的基督徒,当我们为着一些极大的难事向神祷告,神听了我们的祷告并且为我们成就了世人不能成就的事,如医治重大疾病等,这就是我们经历到了这“来世的权能”。这里提到的人,即使“觉悟来世权能”了,就是亲眼看见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见证,“与圣灵有分” “尝过天恩的滋味”,觉得是好的,但是他的这颗种子最终却没有生长发芽,就成了这里说的“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重新懊悔了”。因为他们不信,不是神没有带领、圣灵没有光照,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心硬,用自己的意识在抵挡神的工作。这些人就好像将耶稣基督“重钉十字架”一样,因为他们已经尝到十字架的恩典,却不愿意相信。不相信这是神的恩典就相当于是说耶稣基督是该被钉十字架的,所以这是对主“明明地羞辱”。

这里没有讲到生命的问题,所以绝不可以理解成一个已经重生得救的、已经相信了的人最终有可能不得救。这是绝对错误的。

9节– 12节

当时的希伯来信徒信心十分的软弱,灵命上也还是婴孩的状态,但在圣灵的眼中他们绝不是上面所说的不能得救的人。这更加印证了上文提到的不能得救的人是至始至终没有相信的人,而绝不是信了以后在行为上失败的人。

“近乎得救”在英文翻译中是“accompany salvation”(NASB), 原文的意思是与救恩联结起来,就是伴随着救恩的意思。

“指望”英文是“hope”,就是盼望。这里的盼望是指希伯来书第四章说到的“有进入他安息的应许”,也就是有一天我们会与神一同得着神的安息(详见第四章笔记)。我们基督徒在世只有定睛于这个盼望,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因为这个盼望使我们愿意跟从主,顺服在神的旨意之下做那金银宝石的工,积累财宝在天上。我们的眼目如果看向属地的好处,而不是属天的盼望,就会迷失在今世的追求中,看不到神在我们身上美好的计划,和将来我们要得着的荣耀,从而只以得救为满足,不能让主的生命完全成型在我们的里面。这也是作者在这一章里要警戒我们的。那么我们要以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去盼望呢?就是接下来要讲的希伯来信徒十分熟悉和仰慕的亚伯拉罕的例子,鼓励我们“不懈怠,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

13节– 17节

14节出自创世记22:17,这里讲到亚伯拉罕因着信献以撒后,神应许要赐福给亚伯拉罕属天和属地的后裔,数量如天上的星和海边的沙一般多,同时也应许了亚伯拉罕的其中一个后裔——耶稣基督,将会来到地上成为我们的救主,我们的王。上一段提出要用信心和忍耐来盼望,亚伯拉罕就是在信心和忍耐中等候神应许的实现,“就得了所应许的”。如今我们也是一样,我们盼望着将来进入神的安息,在永世中与基督一同作王,同祂一起得荣耀(因信得荣耀)。这应许如今还没有实现,神叫我们效法当年的亚伯拉罕,在信心和忍耐中盼望。

15节再次提到“亚伯拉罕既恒久忍耐”,那么究竟要怎样才能恒久忍耐呢?如何才能效法亚伯拉罕在忍耐中盼望神应许的实现呢?这样的忍耐必定是靠着神加添给我们的,神是“藉这两件不更改的事”来加添亚伯拉罕和我们的信心,从而让我们在地上可以恒久忍耐。这两件事一个是神的应许,一个是神的誓言。

14节所引用的那一段话是神起誓跟亚伯拉罕说的。神是永不改变的神,祂所说的话是一定要成就的,信实是神非常重要的特质之一。因此,既然神已经应许亚伯拉罕,祂就一定会做到。但是祂体恤我们人的软弱,愿意再向亚伯拉罕起誓为证,好“格外显明他的旨意是不更改的”。起誓要指着比自己更大的起誓,但因为没有比神更大的,神就指着自己起誓,神怜悯人的软弱并且为亚伯拉罕做到了极致。

对于我们,神也同样用了这两件不更改的事来加添我们的信心,下面17节话锋一转,说“照样,神愿意为那承受应许的人,格外显明他的旨意是不更改的”, 这里“那承受应许的人”指的就是作者和当时受信得希伯来信徒,当然也包括我们如今所有的信徒。在原文里,这个“人”是复数的,所以指的绝对不只是亚伯拉罕一个人。在新约圣经中,尤其在希伯来书中,多次提到神应许我们要与祂一同进入神的安息,如今圣灵更是启示我们,神为此还立下了誓言,为要坚固我们的信心,叫我们得以恒久忍耐。

18节

“避难所”是指什么?对于希伯来人,逃往避难所是非常形象的描述。进迦南之后约书亚在以色列全境设立了逃城,所有误伤人命的人都可以逃到逃城中躲避报血仇者的索命。只要在报血仇人追上他之前来到逃城,向城中的长老讲述他误伤人命的过程并获得长老的认可,就可以进入城中躲避。如果在路上被追上,仇家是可以合法地取他的性命来报仇的,但是一旦进入了逃城,仇家就不可以再进去追杀他了。他要在逃城中躲避直到当时的大祭司死亡,之后他从逃城中出来,仇家就不能再来索他的命了。逃城是预表主的,我们在神面前是犯了罪的人,神要来索我们的命,但我们如今逃到了耶稣基督里,耶稣是我们的大祭司,他为我们的罪死了,就替我们修复了与神的关系,神就不再索我们的命了。作者在这里提到这个避难所,让所有希伯来人感同身受,那种怀着战兢和惧怕向前奔跑,却还是有摆在前头的指望在心中的感觉,正是当时他们的状态。当时的希伯来信徒的信心是软弱的,但是神借着这个比喻告诉他们,就算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极度的软弱惧怕,就快要被仇敌追上,但是前面依然有神为他们存留的盼望。这些话也同样激励着如今信心软弱的我们,让我们持定神所赐的这不更改的应许和誓言,从而大得勉励。这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效法亚伯拉罕的恒久忍耐呢?

19节– 20节

这里是进入下一章内容前的一个过渡。在7到9章中,回归主题,圣灵再次将耶稣基督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这真理向我们解开。圣灵告诉我们,除了神的应许和祂的誓言以外,神居然还为他们另加上了第三样保障,乃是主个人的保证(personal guarantee),那就是主如今在天上为我们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主耶稣自己已经为我们进入至圣所的幔内,作了我们的先锋,好叫我们持定摆在前头的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励。这指望如同我们灵魂的锚,这指望又坚固又牢靠,这指望通入幔内!